耳膜呈卵圆形、浅灰色、半透明状。它位于外耳道底部,是外耳和中耳的分界。鼓膜大部分紧贴于颞骨鼓部的鼓沟里,小部分依附于鳞部。其中,紧贴鼓沟的部分较硬,称为紧张部;依附鳞部的部分较软,称为松弛部。鼓膜向内凹陷,凹陷的尖端称为鼓膜脐。
人类的耳膜原本就是一层极薄且半透明的薄膜,特别是小孩子的耳膜更为脆弱。一旦受到外力冲击,很容易受伤,导致耳膜穿孔,严重时还会影响听力。因此,许多家长都会关心,小孩子的耳膜破了能否自我修复呢?
关于耳膜破了是否能自我修复这个问题,我们需要根据具体情况来判断。如果是外伤导致的耳膜穿孔,只要没有继发感染,且破孔面积不大,通常在1个月左右就能自行愈合,无需额外处理。不过,在此期间,请务必保持外耳道的清洁干燥,避免进水、冲洗或滴药,以免引发
中耳炎。若不幸患上中耳炎,则需先治愈中耳炎,才能使耳膜穿孔得以恢复。
然而,若是慢性中耳炎引发的耳膜穿孔,除了会产生耳漏、听力下降等症状,还存在形成胆脂瘤的风险。因此,此类情况下,修补耳膜是十分必要的。可用耳旁颞肌的筋膜进行修补,成功率可达90%以上。通过实施鼓膜成型术或鼓室成型术,既可消除耳漏,又能改善听力。
鼓膜穿孔是一种常见的鼓膜疾病,主要分为急性和慢性两大类,每类又细分为非化脓性和化脓性两种。
急性非化脓性中耳炎多发于成人,儿童患者往往易被忽视,延误诊断,进而发展为慢性。其病因多为咽鼓管堵塞或感染,临床表现为
耳鸣、耳闷、听力下降,严重者还会出现眩晕、混合性聋及鼓膜内陷等症状。治疗方法包括增强体质、预防感冒、及时清除病因以及药物治疗等。
急性化脓性中耳炎则是由于化脓性致病菌入侵中耳粘-骨膜所致的急性感染。儿童患者常见的致病菌包括链球菌、葡萄球菌和肺炎球菌等。治疗不及时、不彻底或邻近器官炎症病灶均可诱发此病。临床表现包括全身症状(如发热)、耳痛、听力下降、鼓膜充血、穿孔等,有时还会从穿孔处流出大量脓液。治疗原则包括病因治疗、控制感染、保持引流通畅。
当耳膜破裂时,可能会有少量血液从外耳道流出,同时伴有突发性的耳痛、听力减弱、耳鸣、少量出血和闭塞感,严重时还可能因为强烈震动导致内耳受损,出现头晕目眩、恶心等症状。
鼓膜是人体声音传导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,因此,家长们在照顾孩子时要格外小心,尽量避免给孩子掏耳朵,同时也要注意说话音量不宜过大过高等,以免对孩子的听力造成损害。一旦发现孩子有任何不适症状,应立即就医诊治,以便尽早恢复健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