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先解释一下,我们的中耳是外耳道深处含气的一个空腔,一直保持相对封闭的状态,只有前方和下方的“咽鼓管”与鼻子相通。尽管如此,中耳里的空气也并非取之不尽,在由多种因素引发的咽鼓管功能异常,无法正常补充空气或输送不足时,中耳内部就会形成负压环境。
这种负压使得中耳黏膜中的血管壁通透性增大,血管里的血清会随之渗漏出去,我们通常称之为“中耳炎”。
尤其值得注意的是,儿童更容易患上中耳炎。
各位家长或许想了解,中耳炎看似并不常见,但实际上发病率并不低于感冒,而且就可能在您不经意间已经悄然找上孩子。以下这些场景是否熟悉?
宝宝感冒期间,反复抓挠耳朵、哭闹不停、体温升高甚至耳朵流脓?孩子游泳回来,说感觉耳朵堵,听不清说话?带着孩子看医生,被告知患有“分泌性中耳炎”,对此感到困惑不解。
事实上,由于小孩子的咽鼓管比成人大且短,几乎呈水平状态,因此在哺乳过程中,母亲最好不要躺在床上进行喂奶,以免母乳误入咽鼓管发生中耳炎。
为了规避中耳炎带来的困扰,我们需要注意以下几点:
1.沐浴或游泳时需小心谨慎
在洗澡或游泳时,耳朵容易进水,建议先塞好耳朵以防万一,若已进水可用跳动法将水分排出,方法如下:将头部偏向加载耳朵、轻轻跳跃数次,即可实现排水目的。
2.掏耳朵时要注意安全
千万不要用过于尖利的物品掏耳朵,如钥匙、指甲等,这些工具极易划破皮肤导致感染发炎。建议选用专业的掏耳朵工具,请亲人朋友协助慢慢剔除即可避免损伤。
3.避开噪音过大场所
强烈的噪音对耳朵非常不利,会导致耳膜受伤,掏耳朵时更易受到感染。尽可能远离嘈杂场所,必要时可采取佩戴耳塞、棉花等措施加以防护。如遇到剧烈声响,也应尽快躲避,例如燃放鞭炮,应当远离;若实在无处避让,则需用双手紧捂朵,以减缓冲击力。
4.正确使用耳机
使用头戴式耳机时,应注意音量不宜过高。长时间、大音量的刺激性耳膜,不仅可能诱发中耳炎,严重者还可能导致听力受损甚至
耳聋。相比之下,耳塞式耳机则不宜长期佩戴,因其声音聚焦性强,长期接触容易对耳朵造成损害。
5.防范压力伤害
不可轻易用力掌击耳朵,否则容易导致耳膜破裂听力受损。遇到巨大噪音时同样需注意,此时张开嘴巴与外部大气压强相同,便能保护耳朵免受压力冲击。
6.警惕拉扯耳朵的隐患
育儿过程中应尽量避免随意拉拽孩子耳朵。因不当行为导致耳道损伤,极易引发中耳炎。孩子们应该努力学习,避免因不正当的惩罚方式而遭受牵连。